LED灯的参数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,因为很多参数都可以被篡改。LED灯的参数与实际性能之间存在很大差距。举个简单的例子,我们常以为功率越大亮度越高,但实际上这还与LED的工艺有关。即使是功率相同的灯,实际亮度可能相差一倍以上。
那么,内行人是如何选购LED灯的呢?一个多年从业的LED灯爱好者私信告诉我,只需打开灯,用8秒的时间来观察就足够了。
第一秒:看色温
首先,要看灯光的色温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是“白光”还是“黄光”。色温对人的精神状态有很大影响,色温越低,人越容易感到昏昏欲睡;色温越高,人则更容易保持警觉。一般来说,客厅适合选择5000K左右的白光(类似于日光的颜色),而卧室则适合选择3500K左右的黄光(类似于烛光的颜色)。
如今,一些灯具可以调节色温,这对家庭使用非常方便。毕竟卧室不仅仅是用来睡觉的,客厅也不仅仅用来娱乐。可调节色温的灯具能够适应多种场景。
第二秒:看亮度
第二秒要观察的是亮度。亮度太高可能刺眼,而亮度太低则会导致看不清。灯具参数上的“照度”或“流明”指的是光源本身的亮度,但实际上光线还会受到灯罩的衰减,所以这些参数的参考价值有限。可以拿出手机的手电筒(以iPhone为例),对比一下灯具的亮度与手电筒的亮度。
一般来说,每平方米的空间需要一个手电筒的亮度。例如,一个20平方米的房间需要等于20个手电筒亮度的灯光。如果房间的层高超过3米,亮度则需要适当增加。
第三秒:看频闪
观察频闪是第三秒的任务。有经验的人可以凝视灯具,然后移动视线,利用余光观察光源是否在闪烁。另一种方法是利用手机的相机功能,将快门速度调整到1/2500或1/4000,然后对准光源,屏幕上就能看到频闪。
频闪会导致室内光线忽明忽暗,虽然我们可能察觉不到,但长时间暴露在频闪下会导致疲劳。一些灯具通过提高频闪速度来实现“无可见频闪”的光源,对眼睛更为友好。这种光源即使用手机拍摄也无法捕捉到频闪,因此这可以作为一个测试方法。
第四秒:看显色指数
第四秒要观察的是显色指数,它对视觉效果有很大影响。在不同的光线下,物体的颜色表现会有所不同。如果有参数可查,建议选择显色指数在90%以上的灯具。你也可以拍照对比不同光源下物体的颜色,选择显色指数更高的光源。
第五秒:看炫目
在第五秒,需要检查灯具是否防眩目。戴眼镜的人,尤其是高度近视的人,晚上可能无法清晰看到路灯。他们看到的路灯可能会在光源周围产生光晕。防眩目的灯具对于普通人来说不会刺眼,但对于戴眼镜的人或者拍照的手机来说,不会产生这种光晕。
如何判断灯具是否防眩目呢?可以请一个戴眼镜的人观察,或者在昏暗的环境下用手机拍摄灯具照片,看看是否出现光晕。
第六秒:看缝隙
第六秒的任务是检查灯具的缝隙。不管是吸顶灯还是吊灯,有些灯具的外壳制作不当,或者底座不平。在灯具顶部和天花板之间常常会留下一道缝隙。
这些小缝隙会让清洁变得困难,灰尘容易积聚。特别是吸顶灯,有些灯具的底座边缘会卷起,导致缝隙更大。因此,灯具的缝隙应该尽量减少。
第七秒:看尺寸
最后一秒,需要观察灯具的尺寸。在使用灯具时,你是否曾经感觉房间内的光线分布不均匀?是不是灯下很亮,而角落却很暗?这通常是由于灯具的均匀性不佳造成的。吸顶灯的均匀性取决于外壳的尺寸,尺寸越大,光线分布越均匀。吊灯的均匀性则取决于灯泡的分布范围,分布范围越大,光线分布越均匀。
无论房间的面积大小如何,都应追求灯具的均匀性。如果你不介意灯具尺寸较大,那就尽量选择尺寸大的灯具。但即使是较小的灯具,也不应小于地面面积的1/10。
这些观察方法可以帮助你更好地选择LED灯,确保你的照明满足各种需求。